我寫演義的手段很大略,即是一個記載、交談和瓜分的進程
每部分的生長情況各別,體驗也各別,然而生長中面臨的題目和心路是一致的
文藝對于我來說,是一個自我梳理的進程
它扶助我更好地看法我本人,同聲我也經過文藝找到了一種表白自我的辦法
萬籟俱寂,一部分想著往常,想著此刻,想著將來
姥姥,我那魂牽夢繞的姥姥
我是那只吃飽了就走的外甥狗呀,你還記的嗎?
/> “洋娃娃”其人 “洋娃娃”是我的一位女同學
她本有個不錯的大名,很富有詩意的,但卻給諢名淹沒了
這個稱謂在同學間叫得很響,一直延續到畢業十幾年后,先前的戲謔已漸漸地叫成了一種親切
“洋娃娃”之名源自于一堂班會課
那天,不知什么原因,老師讓我們逐個上講臺自唱歌曲
或許是一種檢測吧,因為那時我們選修的是音樂
一曲曲唱下來,魚龍混雜,倒也十分有趣
挨到“洋娃娃”登臺亮相時,她羞答答地、扭扭捏捏地往臺上蹭
這對于已十六七歲的我們來講,的確有些罕見
她又偏用十分童稚的腔調自報家門:“我為大家演唱一首《小燕子》
”“小燕子,穿花衣……”隨著她的開唱,班中一片嘩然,真是酸掉了我們的一洗盆大牙,差點以為是哪個幼兒園的小妞妞來唱歌了呢!完了,班里男生對她的評價是:“涎水不嘰的!”當時,我們找不到該用什么詞來形容這件事
直到若許年后,有一個詞泛濫開來,我們才恍然大悟,她那是名符其實的“作秀”呀!從此,大家便徑以“洋娃娃”呼之了
“洋娃娃”人緣不錯,但總給人一種大什么若憨的感覺
有一天課間,她突然一本正經地來到我跟前說:“李綱,你看我的眼睛里有個狗哩!”說完,她睜大了眼睛讓我看
我一時沒倒過夢醒來,真瞇了眼去瞅
“沒有啊?”我有些納悶
“你仔細看,就在小仁仁(注:瞳仁)里呢!”我再仔細一看,那里面不分明是我嘛!而這時,“洋娃娃”早已經笑著跑開了
后來我才知道,她的這點小把戲,竟騙遍了班里的男生,一撂一個準
這鬼丫頭! 那時流行一句話:“不要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
”“洋娃娃”恰恰就是有此“惡習”的人,偏偏她還又造新說
當時“洋娃娃”學的是手風琴,她便愛揀別人休息的時候狂拉
看著別人痛苦不堪地裝睡的樣子,她的琴技竟突飛猛進起來
據說有同舍友人譴責她時,她卻嬉皮笑臉地說:“誰讓你把痛苦建立到我的快樂之上了!”此典一出,以后她作踐我們時,我們便只好給她“道歉”:“對不起,我沒小心又把痛苦建立到你的快樂之上了!”畢業十幾年后,我們翻陳年老帳時,“洋娃娃”還大言不慚坦言:“每次看到把甘偉(注:她老公)氣得呼哧呼哧的樣子,我就覺得特別有意思!”唉,這長不大的“洋娃娃”啊! 時過境遷,斗轉星移
再見“洋娃娃”時,我們都已是而立之人了
那天,和淺應約去廣場等候“洋娃娃”
喧鬧的人群中看著她款款地走過來,一身青春學子的妝扮
近了,一笑,眼角的魚尾紋卻是抹不盡的流金歲月
看來,“洋娃娃”老矣,我們老矣! 大家便站在清和的晚風中閑談著
這時,又過來一個熟識的人,帶著一個奇黑無比的孩子
“這孩子真……有特色啊!”聊了一會兒,還是忍不住說出了這樣的話
出于禮貌,我們還是生硬地把個“黑”字咽下去,換了個比較籠統的說法,但心里還是有些發虛
“就是太黑了!”孩子的媽媽似乎早已習慣了旁人的這種詫異,坦然地答道
“噯,小伙子,就是要黑點才好哩!”“洋娃娃”適時地接過口說,我們也覺得稍稍松了口氣
“哪里呀,是個丫頭子!”孩子的媽媽說
話說到這個份上,我們一時有些尷尬,不知該怎么接下話去,心里懊悔著為什么偏要有這樣世俗的好奇呢!誰料“洋娃娃”卻作驚人之語:“好啊,那不就是個黑牡丹了么!” 頓時無語
孩子無知,歡天喜地地去了
我不知孩子的媽媽在作何想:夸獎?亦或是諷刺?但我們真得被“洋娃娃”的精典絕版給笑倒了
看來,多年不見,“洋娃娃”倒底還是成精了
“不,不
我不是這個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