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秘書長兼科技裝備部主任胡遷林認為,科技創新是實現化工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未來化工行業要在突破 “補短板”技術、推廣先進技術、攻克制高點技術、發展環境友好綠色技術四方面齊發力,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
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我國化工行業規模體量大、產業鏈條長、資本技術密集、產業帶動效應大,必須打好化工“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但是,化工“產業基礎高級化”和 “產業鏈現代化”是動態的、與時俱進的概念,需要因時因勢精準施策。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教授金涌認為,“化學工業是創新驅動的源泉,沒有化學工業,就沒有當今五彩繽紛的世界。”他不乏幽默地說:化工是一個魔術師,應該“不離不棄”。
面臨全新發展機遇
當前,世界發達經濟體均擁有大型綜合性化工企業,在化學基礎研發、新產品創制、產業鏈價值創造等方面發揮著重要龍頭作用。2020年11月19日,在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黨委召開的理論中心組 (擴大)學習會議上,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會長李壽生指出, “十四五”時期,我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將面臨著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全新發展機遇:一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新機遇;二是 “領頭羊”企業和化工園區培育的新機遇;三是行業綠色發展的新機遇;四是實施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新機遇;五是推進行業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升級的新機遇。
據中國工業報了解,我國作為化工大國,化工市場主體較分散,行業聚集效應較弱,但是對高端化學品尤其是在新材料方面,需求的快速增長遠遠大于供給的增加。就化工產業鏈而言,我國化工產業存在有主要問題是:產品結構矛盾突出,市場競爭能力差;引進的技術和設備多,自主開發的技術少;技術儲備遠不能適應國內外市場的需求以及缺乏高素質人才等。
從行業全局來看,我國化工產業結構主要集中在低端層次,高端化工新材料、高端化工裝備及尖端技術方面嚴重依賴國外,明顯存在一些短板,特別是核心技術的缺失,意味著話語權的徹底喪失,意味著企業的生死被捏在別人手里。
“我國高強、高耐熱、高超純、超細、高耐磨、超導等高端制造業的化工材料需求得不到滿足,大量依賴進口。”金涌介紹。
夯實產業基礎能力
我國化工產業鏈處于經濟安全線的中樞地位,對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需要指出的是,我國要建成世界化工產業強國,固然需要有與世界先進國家媲美的高精尖化工產業,但基礎產業穩不穩、強不強其實更為關鍵。2019年8月26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提出,要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和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攻堅戰。
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成員、副部長王志軍指出,產業基礎是工業發展的 “地基”,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支撐。提升工業基礎能力必須以夯實產業基礎能力為根本,堅持應用牽引、問題導向,堅持政府引導和市場機制相結合,堅持獨立自主和開放合作相促進,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攻堅戰。
遼寧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盤古智庫學術委員梁啟東認為,只要堅持應用牽引、問題導向,堅持政府引導和市場機制相結合,堅持獨立自主和開放合作相促進,我國這場化工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就一定能夠打贏,而且能夠打得漂亮。
通過創新補短鍛長
《石油和化學工業 “十四五”發展指南及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提出: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到2025年傳統產業裝置開工率穩步提高,市場供需保持合理;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大幅增強,全行業勞動生產率、經濟效益顯著提升。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傅向升說,通過創新推動傳統產業和企業轉型升級,通過創新加快解決結構性矛盾及區域間、行業間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通過創新加快結構調整和產業鏈產品鏈高端化,通過創新補齊短板、鍛強長板,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
時至今日,基礎化工產業在我國化學工業中依然占到產值的約70%、利潤的約80%,仍舊是我國化學工業的主力軍與基本盤。而根據中國化工報社產業發展研究中心調研,在國家對產業轉型升級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策引領下、安全環保監管的倒逼下、在數字化和智能化等工業4.0科技浪潮的加持下,我國基礎化工產業已經處在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節點,蛻變成功后的我國基礎化工產業將會綻放出令人驚艷的新活力、新業績、新面貌。
“補鏈強鏈”創新機
“產業基礎高級化”和 “產業鏈現代化”是對工業基礎能力及其所處階段判斷的拓展和提升,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必須系統謀劃、統籌推進。無須諱言的是,我國化工產業鏈雖然完整,但部分環節還十分脆弱,需要 “補鏈強鏈”。而在 “補鏈強鏈”過程中,就會產生許多新機會,為化工產業持續增長提供了堅實基礎。
“十四五”時期,化工產品高端化、綠色化發展成為新趨勢,就必須實現化工差異化、高端化發展,拓展化工原料多元化渠道,提升價值鏈空間。目前,我國化工產業在升級道路上還無法完全放棄低端制造業、輕工業以及基礎加工業,造成在規模化聚集階段中必然產生陣痛。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龍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副主任歐其認為,精細化工產品類型眾多、技術含量高,是整個化工產業鏈中最具活力的新興領域之一,也是產業拉動作用最明顯的領域之一。聚焦精細化工,提升關鍵環節掌控能力,是提高我國化工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提升國內大循環主體地位的重要之策。
歐其表示,忽視產業帶動性強的小品種精細化學品 “強基”將給眾多產業鏈帶來嚴重影響,甚至 “斷鏈”。比如間苯二胺作為重要中間體, “3·21”事故發生時全國僅有三家企業具有工業化生產能力。天嘉宜爆炸后,四川紅光又先后因固廢處理問題、安全問題而長期停產,給下游染料、輪胎、芳綸新材料等產業鏈帶來了嚴重影響。
科技創新賦能
針對基礎化工業的能耗、排放、安全等,制定科學的 “紅杠杠”,為基礎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更好的環境和氛圍。隨著我國向高端制造業的全面進軍,基礎化工產業支撐和賦能作用將越來越凸顯。
金涌認為,新冠肺炎疫情以后,我國化工行業發展的機遇、風險并存,而科技創新是唯一的出路。從發展方向上,要著力補短板、強弱項,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集中力量突破“卡脖子”關鍵技術,推動綠色發展,轉換發展模式。
業內人士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多次強調 “可以探索搞揭榜掛帥”,以及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實行 “揭榜掛帥” “賽馬”等制度,本質都是一種 “科技懸賞”。其目的是切實發揮出科技創新的作用與價值,加大科技成果的轉化力度,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制度,提升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市場化水平。
中信改革發展研究院研究員朱明皓強調,我國化工產業基礎再造應以 “結構體系”為著力點,由點及線、由線及面、點線面結合,整體推進。首先,政府要解決一批 “卡脖子”基礎產品和基礎技術,形成 “點”的突破。其次,應引導市場進行產業鏈要素集中投入,形成 “線”的拉動。最后,引導行業挖掘培養 “專精特新”冠軍企業,形成 “面”的展開。
在提高化工產業鏈關鍵環節自主可控能力方面,歐其建議,加速實行產業鏈鏈長制,圍繞產業鏈關鍵環節部署創新鏈,實現核心技術產品自主可控。在調研梳理產業鏈發展現狀基礎上,全面掌握產業鏈重點企業、重點項目、重點平臺、關鍵共性技術、制約瓶頸等,研究制定產業鏈圖、技術路線圖、應用領域圖、區域分布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