邇來一個伙伴再次跟我說本人辯才不行,這仍舊是他第n次跟我提出這件工作了
在社會中生存,勾通是必需的,那么怎樣勾通,就顯得尤為要害
簡直是每部分都遇到過莫名無言的情景,也有很多人有應酬畏縮癥
每部分都是獨力而有天性的,不許與每個生疏人泛論也是目的全力
家里愛吃瓜豆,自己家門前有一塊菜地,就種上了各種蔬菜和瓜豆,瓜上架,于是,四月底的時候,就得搭瓜棚了,棚架的支柱是原先立好的,就是在那些鉛絲格上重新繃上麻繩,然后沿著棚架邊沿種上絲瓜、黃瓜、瓠瓜,另一邊種上四季豆、扁豆和長豇豆,菜地的角落還種上茄子
整個菜地種得密不透風,然后是開花,黃的、白的、紫的,粉蝶和昆蟲都來,有一種蟲子我們叫“牛蟈蟈”,樣子像天牛,沒觸須,朱紅色的頭,全身黑而亮,甲翅上有一種藍靛液的光澤,像金龜子一樣,非常漂亮
這牛蟈蟈很犟,像牛一樣,兩只蟲碰到一塊,就一定互不相讓,一場好架難免
你咬我、我咬你,難分難解,扯都扯不開,直到一方被咬得缺胳膊斷腿的,才會退讓
還有一種小甲蟲,黑甲翅,黃身體,捉它的時候,它就往你手指撒泡尿,黃黃的,好多天也洗不掉,我們當成繪畫的顏料,捉住它,讓它的屁股頂著紙,一泡黃黃的尿就噴出來了,鮮艷的像絲瓜花一樣
于是,蜻蜒、蟋蟀、蛞蝓和蝸牛都來了,鳥也來了,鳥吃蟲子,偶爾也偷點瓜吃,鮮嫩的瓜還沒掉花,就讓鳥啄出一個洞,蔫了爛了,不過,蟲子也少很多
知了也來,知了干的壞事比較隱秘,它用嘴器插進瓜里,吸吮汁液,瓜被吸部位就癟縮變形,長出癭子,這瓜就不好吃了
知了吸瓜汁的時候就不吱聲,等它吃飽喝足以后,就開始大放歌聲
我們經常來菜地,熟悉這里發生的一切,自己種的瓜想啥時候吃,就去摘來,新鮮得要命了,味香,不用加魚肉高湯,那味也美得要命,那時的生活要求低,容易滿足,現在吃這些瓜果,再怎么烹調,也吃不出那股鮮味來
這就是生活,此一時彼一時
29、我寧可我們不曾相濡以沫,我但愿我們從來就相忘于江湖
124、上聯:九華燈炬云中掛;下聯:五彩鰲山海上移
鄉村原野上的松林地是地域文化產物,對著遺失的“文化產物”感慨,也只能叫做感慨
靜心細思,萬不可以感慨而感慨了,重要的是怎樣發掘地域文化的“寶氣”,讓“昨日黃花”為“今日燦爛”服務
這時候,便會想起一個人,想起一個場景
人是村子里的老者,做過三十多年村支書,今已作古
月黑風高的夜晚,深秋涼意陣陣襲來,幸虧屋子里點起溫暖的爐火
老者呷一口濃濃的劣質熱茶,嘆道:“世道是怎么了?玉皇廟給拆了,那么多的古柏給砍了,幾百人的村子年輕者沒一人能寫毛筆字,今后這文化是不是真得不重要了?”老者的嘆息已過多年,多年后我們仍不能把他的嘆息當作嘆息的話,世道是真的要“怎么了”
自然,顯著地域特點的文化風物是一種景象,也是一種驕傲,與外人談起家鄉,誰不說帶有明顯地域特點的風物呢?名揚天下的天津狗不理、北京烤鴨、德州扒雞、樂陵小棗、以及治水英雄大禹、幽默大師東方朔……無論走到何處,本地人都會引以為自豪
只是,自豪之中應不忘汲取地域文化的營養,讓地域文化把我們浸得更加潤澤
這時候,便又想起了世界文學大師福克納,想起了著名作家莫言、張煒、李貫通,他們在文學海洋里把舟蕩的再遠,也不忘自己的家鄉約克納帕塔法縣、高密東北鄉、蘆青河、微山湖,因為他們始終靠著地域文化的養分,虛構著心靈中的“文學王國”
因此,對海納古今文明的地域文化,我們萬不可讓她像夭亡的美麗王后,枯萎在千年朔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