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過去五年,工業和信息化成績非常顯著。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重點領域開拓創新取得了新進步,發展動能持續增強,發展環境持續優化,為促進實體經濟乃至整個國民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肖亞慶介紹,一是我國工業增加值由23.5萬億元增加到31.3萬億元,連續11年成為世界最大的制造業國家。制造業占比比重對世界制造業貢獻比重接近30%。二是 “十三五”時期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平均增速達10.4%,高于規上工業增加值平均增速4.9個百分點。三是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也有明顯提升,由約1.8萬億元增加到3.8萬億元,占GDP比重由2.5%提升到3.7%。
強鏈、補鏈 進一步增強產業鏈韌性
肖亞慶指出,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形勢,特別是面對百年未遇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沖擊,工業和信息化部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履職盡責,認真履行抗疫物資的保障職能,全力以赴推動全產業鏈復工復產。 “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對我國產業鏈、供應鏈是一次實戰性壓力測試,可以說我國經受住了考驗,充分彰顯了我國完備的產業體系優勢、強大的動員組織和產業的轉換能力,但也暴露出我國在產業鏈、供應鏈上還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項。”肖亞慶強調。
目前,工信部已經開始對41個工業大類,以及下面的細類進行認真、全面的梳理和分析,繪制重點產業鏈圖譜,找出空白點和弱項短板。肖亞慶認為,分析好產業鏈、供應鏈,精準設計、精準施策、夯實基礎,對優勢集群做強,對突出短板補齊,對弱項進一步增強,進行強鏈、補鏈,進一步增強我國產業鏈的韌性。
肖亞慶表示,要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打造未來發展的新優勢。要把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放在突出重要位置,實施制造業強鏈、補鏈行動和產業基礎再造工程,著力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
針對媒體記者關于 “十四五”和全球整個環境變化下我國芯片行業有什么具體目標或者生產規劃的提問,工信部黨組成員、總工程師、新聞發言人田玉龍表示,芯片集成電路是信息社會的基石,也是信息技術的重要基礎,應該說芯片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關系到現代信息產業和產業鏈發展。
“十三五”期間,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總體上非常驕人,產業規模不斷增長。我國發布了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全面優化完善高質量發展芯片和集成電路產業的有關環境政策。一是加大企業減稅力度,對于集成電路企業自獲利年度開始減免企業所得稅,對企業發展給予了很大推動力。二是在基礎方面進一步加強提升,因為芯片涉及到基礎問題比較多,有材料、工藝、設備,涉及比較長的產業鏈,只有把基礎打扎實了,芯片產業才能不斷創新和發展。三是集成電路產業本身需要很好的生態環境,搭建平臺,能夠在產業鏈上形成互補、互相支撐的過程,所以搭建平臺、優化生態非常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