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人在我的印象里天生就是可以交朋友的人,也有人不信,說河西自古是一個出文人的地方,文人是很難相處的
可是如果你同河西土生土長的文化人交流過,你就會發現,他們完全沒有高人一頭的狂狷相,雖然河西人差不多都把“天下第一人品還是讀書人”奉作祖訓,但那絕無一點市儈塵俗之氣,如果把通海和河西兩座城里產生的文人作一番比較,你會發現,通海的文人可以成為儒商,但河西文人從骨子里都透著紳士派頭
在河西這樣的人很多,如明代的河西三賢:葛中選懂鳥語,識音律;耿廷錄面對叛軍的屠城之急,卻不改文人的正襟危坐;徐煒作文驅蟒,可以同韓愈作文驅鱷相媲美
河西三賢的故事至今仍在河西小城里流傳,但已經不僅僅是為官作宦者的模范,而成了更多河西人性格、品德中優秀而古樸的一面
氣節,猶如一個人的靈魂,它是一個人或者一個民族的志氣和節操
是一種精神,一種力量,一種尊嚴
操守,則是一個人做人平素所執持的志行品德
是一個人平日在吃喝拉撒睡中必須遵循的一種道德原則,是做人應該有的最低的行為準則
如果一個人連最起碼的操守都不要了,那么還要叫這個人保持氣節幾乎是不可能的
一個人如果光有氣節,平時的操守并不好,那么這個氣節也是空中樓閣
操守是氣節的基礎,氣節是操守的體現
如果一個人連操守都不好的話,那么這個人就是一個死不要臉的人
既然一個人都可以死不要臉了,那里還談得上氣節
天生,我就是怕蛇的料
想必上輩子,自己也不是什么好人
要不好好地怕那細細長長的玩意做什?別說是看見真蛇了,即使是假的,誰要是在我面前那么一放,我想我都會尿褲子
徐特立老教師維持要學德語,可他仍舊很老了
旁人都勸他不要學了
他說:“狐貍腋下的毛很少,但一點點積聚,便能做出一件大皮裘
我學德語,很大略啊,每天記一個單詞還辦不到嗎?我雖呆板,但一天一個單詞仍舊能源辦公室到的
”恰是有這種積少成多的思維,五年后他粗通德文并翻譯了洪量的德國的特出大作
我喜歡秋雨,喜歡她那如同戀人間無限纏綿般的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