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自動駕駛、人工智能、芯片技術快速發展,汽車行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變革。
關注汽車行業最新動態,深入剖析市場趨勢,零態LT特推出《車圈》欄目,以專業的視角,關注全球汽車行業最新動態、各大車企的新品發布、技術革新以及市場表現,通過對汽車行業進行深度解讀,揭示背后的商業邏輯和市場規律,以及它們如何改變汽車行業的格局,以及它們將如何影響人類的出行方式。
本文是該欄目15篇,聚焦2025年,新能源造車企業競爭將走向何方?
合創汽車成了2025年第一個暴雷的造車新勢力。
從背靠廣汽、蔚來,全年銷量接近2萬輛,到“查無此車” 并列為失信被執行人,合創僅短短兩年便走向隕落。天眼查信息顯示,合創汽車成立于2018年4月,僅僅7年時間,便從一家頗具潛力的公司變為被執行人,股權也被凍結,不免讓人唏噓。
可以說,進入2025年,新能源車企的壓力絲毫未見減輕,極越汽車距離最后的崩盤僅一步之遙,哪吒一次次與負面輿情掛鉤陷入漩渦…2025年對車企來說注定是一場更加殘酷的淘汰賽。
哪吒緊緊握住出海這根“救命稻草”,今年1月,哪吒汽車先是在印尼西爪哇省開設了首個海外經銷商門店,并計劃年底在印尼新增超30家經銷商,后在巴西首店和柬埔寨首店相繼開業。
而其他車企也注定需要在2025年繼續尋找自己的破局之道。
1、消費者如何克服“爛尾車恐懼”欠薪、裁員、停工、股權被凍結、被申請財產保全等一系列危機事件成了消費者對當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2024總結。
2024年中國車企的悲喜并不相通,一邊是捷報頻傳,一邊是破產倒閉。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汽車產銷分別完成3128.2萬輛和3143.6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7%和4.5%,產銷量再創新高。
然而另一方面,“價格戰”也升級成了“淘汰賽”,行業洗牌持續加劇。據車質網統計,2020~2024年,包括東風裕隆、眾泰汽車、恒馳汽車、威馬汽車、天際汽車、高合汽車等在內的35家車企因為破產清算、股份轉讓、破產重組、公司解散等多種多樣的原因退市,這些倒閉品牌總保有量超過600萬臺。
“害怕失去購車時的所有權益,害怕車子里所有的智能化之間瞬間歸零,害怕沒有后臺的維護車子變成毫無安全保障的移動不定時炸彈...”
車主們對購入“爛尾車”的恐懼已經深入骨髓,有威馬車主說,每天開車必須小心翼翼,要是撞到了也不知道去哪里修,買車的時候肯定要關注車企后續服務和保險問題,結果威馬說倒就倒了,APP后續還能不能正常使用都是問題。
“2022年8月份我圖便宜買的威馬車最近顯示電池冷卻故障,后來到檢測中心和我說壓縮機壞了要換,但原廠的壓縮機根本沒貨。“上海某網約車司機稱,最后他只能花2000元更換了一個二手壓縮機。
該網約車司機稱,維修無門可能是所有威馬車主最大的心結,祈禱車輛不出現故障,開車更小心點是他唯一能做的。”
威馬車主的心情或許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體現哪吒車主的擔憂。
危險警報的響起,使得哪吒車友們逐漸失去了對品牌最基本的信任,害怕有一天4S店接連倒閉,沒有售后網點,車企總部找不到人,售后服務出現停擺等一系列蝴蝶效應。
品牌方一有風吹草動,就會引發車主的差評,從而直接影響銷量,而銷量越差,信任降低,口碑越差,銷量繼續變差…最終形成惡性循環。
因而這也使得消費者必須異常謹慎,盡量選一些看起來不會倒閉的大型車企品牌,也進一步擠壓了新勢力的生存空間。
隨著車企見的競爭從“增量時代”轉入“存量時代”,不斷變動的管理層也成為了車企們應對挑戰的必要手段。來自天眼查的相關媒體信息,據不完全統計,2024年超50家車企管理層進行調整,涉及人數超過150人,囊括汽車設計、生產、銷售、采購等多個領域。
2025年首月就有通用汽車旗下道朗格、豐田中國、濰柴動力等多家企業傳出高管變動的消息。以豐田為例,雷克薩斯中國執行副總經理李暉近日升任豐田中國總經理。在國內汽車圈關注的一件大事。
但車企管理層的變動僅是車企改變戰術的小小一環,如何重塑價值體系,讓品牌重新獲得存在感,重拾消費者對品牌的信心也成了2025年必須要面臨的挑戰。
2、車企如何重塑價值體系車企需要進一步挖掘消費者價值主張為核心塑造不可替代性,并尋求全鏈路價值挖掘。
首先從購車人群看,中國市場的新一代消費者在用車上的個性化需求,對多樣化品牌的期待與更具差異化的價值主張等,構成了對汽車市場變化的關鍵。
數據顯示,對新能源汽車價格更為敏感的用戶群體中,超七成用戶為男性,男性消費者對于車企價格變動的關注度顯著高于女性。而該群體對未來降價的預期,打亂了后續購車規劃,同時延長了用戶決策周期。
這也意味著針對不同的群體,車企需要打造差異化的產品和價格主張,從包括審美、體驗、社交和文化價值等方面構筑自己的獨特性。
吉利汽車集團CEO淦家閱曾說過“設計是吉利汽車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如何通過設計語言和美學風格傳達品牌的獨特氣質是品牌必須思考的問題。
在體驗層面,則需要精心設計每個用戶觸點,提供個性化的互動體驗,創新服務模式以超越客戶預期。
品牌還應著力于社交價值的打造,通過建立品牌社群、創造話題和舉辦活動來促進用戶互動與分享。在文化層面,品牌需要深入挖掘品牌故事,結合時代議題表達態度,塑造獨特的文化符號。
情感價值的構建對2025年車企品牌來說也是其必須發力的方向,品牌要找準與用戶的情感共鳴點,通過內容營銷傳遞品牌溫度,建立持續的情感互動機制。這些維度相互支撐,共同構建起品牌的競爭壁壘,形成消費者愿意買單的品牌基礎。
羅蘭貝格近日發布的《預見2025:中國行業趨勢報告》顯示,汽車智能化已成為汽車行業發展的重要趨勢。核心技術提速上車,AI在整車與產業鏈條上將加速端到端的應用。
比亞迪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曾多次在公開場合提及新能源汽車發展上半場看電動化,下半場看智能化。2024年初的比亞迪夢想日上,王傳福稱,比亞迪未來將在智能化領域將投入1000億元,用于研究整車智能技術路線。與發展智能化技術相對應的,比亞迪持續為智能化布局“調兵遣將”。
飛行汽車相關技術無疑正在接受新能源汽車技術的外溢,在低空經濟產業鏈更加成熟后,約80%的產業鏈分布更接近新能源汽車產業。
“飛行汽車”是一種結合了汽車和飛行器功能的交通工具,既能在陸地上行駛,也可以在空中飛行,被認為是低空經濟的新引擎。飛行汽車與新能源汽車產業契合度很高,對于這一萬億級的藍海市場,車企爭相布局。
中國民用航空局副局長韓鈞曾表示:“2023年我國低空經濟規模已超過5000億元,2030年有望達到2萬億元。”
作為新興的交通工具,飛行汽車也對智能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對于車企來說,制造飛行汽車是強化智能化品牌力的好方式。以飛行汽車為自身的智能化、電動化實力做背書,車企可以為資本市場講出更好的故事。
3、與供應商合作方能長久品牌要與供應抱團,挺過當下,才能長久。
威馬、高合、極越等品牌面臨的幾十起官司糾紛,其中大部分案件的原告都是供應商。
而哪吒的面前也開始陸續出現討債的供應商。
據天眼查信息顯示,自成立以來,哪吒汽車母公司合眾新能源已經有270起訴訟案件,司法案件113起,四次被列為被執行人,執行總金額7339萬元。
2024年11月8日,埃夫特發布公告稱,因為宜春合眾拖欠了4819.5萬元的款項,向法院提起訴訟;11月14日,東風科技稱旗下子公司東風延鋒汽車座艙系統有限公司因合眾新能源欠1273 萬元貨款未還,而申請仲裁;12月6日,福石控股發布公告,稱旗下子公司北京迪思公關顧問有限公司因合眾新能源欠5355萬元合同款,而將合眾新能源告上法院。
僅僅上述3家公告將通過法律手段討債的公司,哪吒就已經欠了超1.1億元。
復盤這幾年近沒能扛過寒冬的新勢力公司,崩盤之后幾乎都會留下一地欠供應商的應付賬款,而這些被供應商公開討債過的新勢力車企,幾乎沒有一家能夠轉危為安,反而都是以更快的速度墜入深淵。
為了更好地應對全價值鏈的成本壓力,車企、經銷商和后市場企業不應只關注單一環節,而應著眼全渠道通路進行升級,以尋求價值鏈盈利改善機會。
復盤這幾年近沒能扛過寒冬的新勢力公司,崩盤之后幾乎都會留下一地欠供應商的應付賬款,而這些被供應商公開討債過的新勢力車企,幾乎沒有一家能夠轉危為安,反而都是以更快的速度墜入深淵。
“選擇與供應商合作時,車企不能采取簡單的‘拿來主義’,軟件和硬件原本就是兩個不同的產業,具有截然不同的產業規律和特點,車企必須綜合考慮兩者的差異,重新構建全新的產品開發及企業經營體系。清華大學汽車產業與技術戰略研究院院長趙福全認為,未來汽車產品在硬件能力的基礎上尋求軟件能力的加持,是供應商和車企共同的機會,需由雙方領域的參與者共同推動產業融合創新。
個性部分決定著企業的DNA,而共性部分則是為了盡可能降低消費者使用創新技術的成本,同時也降低企業在技術創新層面的風險。只有這樣實現自研與合作的深度融合和相互完善,才是一個真正健康的行業應當有的狀態。
以上就是2025車企突圍賽開啟的全部內容了,希望大家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