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書《韓詩外傳》上還寫道:田饒告哀公曰,君獨不見夫雞乎,頭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敵在前敢斗者勇也,見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者信也
有此五德,君猶烹而食之,以其從來近也
《幼學故事瓊林》卷四鳥獸篇中也說:雞有五德,故稱之曰德禽
鳥獸篇中還說,“鳥之可飼畜者曰家禽”,諸如雞鵝鴨等
把雉飼畜培育成為家雞,方具有五德,守夜完時啼鳴不失信
由此可見,僅就五德而言,雞的確足以為人師表
小喬并不知道,大喬并沒有失去孫策而喪失了生活的期望,因為她心中還有周瑜
本熱心功名,但無奈仕途坎坷,俚俗詞風尤為當權宰相晏殊所不喜,只好流連坊曲之間,失意無聊度日
“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懷才不遇之際,這本只是戲謔自慰之詞,不料哪個小人告密,傳到了宋仁宗的耳朵里,惹得龍顏大怒,皇帝老兒哪能要這種不求上進的奴才?“何要浮名?不如填詞去
”由是柳七“奉旨填詞”,以至樂工歌妓每得新腔,必求柳七作詞,才能在世面上流行,以至“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
柳七啊柳七,你這個文弱的詞人骨子里竟然是這般的硬朗,假如仁宗召你當了御用的宮庭詞人,你比宋之問之流的一定要強百倍,你是不是也會像李白一樣,讓“高力士”脫靴呢?恐怕你還要放蕩形骸一些,要仁宗為你碾墨吧
紀律委員是一個悖論
紀律委員站起來,沖著全班大聲吼,別講話了,保持安靜,不要影響別的同學!那你為什么要講?你那樣大聲吼叫,就不怕影響別的同學么?我是紀律委員,這是我的權利!紀律委員臉紅脖子粗地爭辯
紀律委員又怎么樣?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紀律委員就可以沖別人瞎嚷嚷么?那人生氣了,他感到紀律委員強詞奪理,他應該比紀律委員的脖子還粗,臉還紅!自習課上,同學們都在認認真真完成作業,獨有一個人在那里東張西望,那人是誰呢?答:老師
錯!你別得意,自習課有老師么?有老師還叫自習課么?答案是“紀律委員”,他正努力觀察著班上的情況,以便記下哪個人的“東張西望”,作為扣他操行的依據
文如其人
馬霽鴻的文學創作,是他個人精神品質的真實體現,是他內心的直截表達
同時,我覺得他的創作是來自一種原始的沖動
據我所知,他出生在農村,又經歷過“文化大革命”時代,從小吃過許多苦,沒有讀過多少書
就是這個命運里注定就與高等學府無緣的人,從走上社會的那一天起,就執著地開始與文字、與文學有著的追求和思考
還是在部隊當兵的時候,他就熱情地為部隊寫通訊報道、寫散文和詩歌,作品不斷地出現在部隊和地方的報刊上
一個土生土長的鄉村農民,是憑他的刻苦與天賦,開始了漫漫的文學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