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開始登山的時候,游人并不是很多,倒是有許多當地的山民,或挑或背地帶著許多食物上山,說是要在山上賣給游人的
在半山的腰的觀瀑亭,我們就遇到了一個可愛的小姑娘,對我們的詢問竟一點兒防備也沒有,我們問什么她就說什么
她告訴我們,她舅舅今天訂婚,她是代替她媽媽上山賣東西的
她還告訴我們,在觀瀑亭對面的那道瀑布就是有名的“中國瀑布”,瀑布后面還有一個水簾洞,傳說中的鬼谷子就曾在那里面修煉過
我們都說她,小小年紀就懂得不少,怎么不上學了呢?她卻靦腆地笑笑,不再說話
又上來一位直爽的大嫂,坐在亭子里休息的時候,一個勁兒地向我們推銷她的大桃子,當我們問她背著那滿滿一袋子東西累不累,要不要幫她時,她竟真的把手里的暖水瓶給了小薛
在這個故事中,男主人公本想浪漫一回的,然而真正浪漫的是他的妻子,而這浪漫我想就是寬容就是智慧了
遇見你時,我假裝漫不經心;愛上你時,我假裝沉默不語;你要走時,我假裝毫不在意;你走以后,我假裝不哭泣,閉上了眼,淚水卻流出眼眸
緣分把我們遣散,曾經的美好被擱淺在時光一角
經年以后,是誰把寂寞寫成了詩,奈何一行離愁訴不完
又是誰將往事唱成了歌,偏偏一曲相思道不盡
法令的實行會面對很多攙雜情景,須要充溢表現法律者的本領
歷次爆發事變的爆發都有本人的獨個性和內涵順序,應付辦法不只必需在法令受權范疇內,還要適合爆發事變的本質和順序,具備對準性和特出性
盆子下面有一處山洞,傳說直通東海(我們家在膠東半島的東南面,一直向東便是黃海,因處于我們家的東面,便世代稱其為東海),有一條蟒蛇盤居在里面,誰敢進去便一口吞噬掉
但它卻擋住了東海之水不能淹沒我們的村莊
我有個堂兄從小天不怕地不怕,人送外號“愣頭青”,他偏不信那個邪,領著小伙伴們拿著手電筒和火把進了洞,走了十幾米便回來了
他沒說過害怕,但小伙伴們都說他發抖
也許那民間傳說在人們心里根深蒂固了,一個孩子怎么可能安然面對、無動于衷呢? 有了山的高度,有了這些歷史的、現實的傳說,自己有時一個人挺起瘦小的胸脯,叉著細小的腰部,仰視著那座山峰,便覺自豪、神往
可那時年小,沒有誰能夠帶上自己上去看看,所以那座山便在我腦子里打上了那么深的烙印,也在我心里留下了小小的缺憾
下放結束,我又回到了父母工作的地方,離開那座山便遠了
“文革”時期曾經編印了一套《山東民兵革命斗爭故事》,忘記是哪一期上登載了一篇題為《盆子山前地雷戰》的文章,令我讀了再讀——原來地雷戰就發生在我們村呀!因為仙人盆是周圍群山的制高點,日本鬼子想在山上修一個碉堡,可以統治周圍的村莊
白天鬼子趕著民工上山修起一塊碉堡,到了晚上我們村的民兵英雄便上山去拆除了
第二天鬼子再來修,我們再拆
后來民兵們一想,不能讓鬼子再來了,讓他們嘗嘗民兵的“鐵西瓜”吧
可是一想,鬼子漢奸趕著民工們走在前面,傷了民工怎么辦?于是集思廣益想了一個好辦法,把引信拉繩埋在民工們走過的地方,地雷埋在鬼子們落腳的地方
第二天鬼子一來,大模大樣地趕著民工上來了
鬼子想得美滋滋的,有民工在前面踩雷,就不用怕你那個地雷戰了,再也不用怕坐“土飛機”了
就在他們高興的時候,“轟”、“轟”連響,日、偽軍早被炸得血肉橫飛,剩下幾個缺胳膊少腿的灰溜溜地逃之夭夭了,再也不敢去修什么碉堡工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