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人最大的美德是好心地,你不可能去愛每一個人,但可以對每一個人表示善意
晚上告別蘭州,一路向南,在老家一個月后,再次回到蘭州,見到了軍旅詩人馬蕭蕭、石壽倫和師永剛
一天下午,石壽倫和我,和馬蕭蕭一起,從南昌路出發,到東方紅廣場——蘭州廣播電臺前面,有一個商品發布會,一些不知疲倦的人正在臺上賣力歌唱
我只是抬頭看了一眼,然后去了西北書城,轉了一圈,好像也沒有什么書籍值得我買,只是翻看了一些當時出版的散文集和長篇小說,有名家的,也有非名家的——最終只挑選了《渴望生活?凡高傳》和《浮士德》
經典語錄1、別試圖教豬唱歌,不但不會有結果還會惹豬不高興!2、別跟傻瓜吵架,不然旁人會搞不清楚到底誰是傻瓜!3、一分鐘有多長?這要看你是蹲在廁所里,還是等在廁所外
4、看電影時...【閱讀全文】
/>走出思想的禁錮——試評賈平凹的小說《制造聲音》讀賈平凹的小說《制造聲音》時的心情無疑是沉重的,讓人久久不能平靜
文章講述的不像是一個純粹的故事,而是殘酷的現實生活
作者用他獨到的見解和細膩的文字,筆調緊扣生活,把人情冷暖、苦難執著透露得淋漓盡致
一棵樹能做什么呢?自己無用,卻舍不得讓給別人
這就是小農意識的狹隘
楊二娃是悲哀的,同時也是讓人值得同情和敬佩的
我對楊二娃的理解就是這樣的矛盾雙重心里
他為了要證明樹是一九四八年栽的而不是一九五二年栽的,苦苦上訪,只要有一絲的希望他就不放過
當然他負出的代價也是沉痛的,兒子死了,妻子死了,最后證明樹是屬于他的,而他自己也死了
一棵樹的價值到底能值多少,可能僅只他蓋在樹下的那座房子的價值就超過了樹本身的價值
然而他,楊二娃,為了爭得那棵樹的所有權,不惜花一切代價,甚至親情
沒有人給他作證,他就說樹會說話,其實樹本身會說話嗎?無非是他給自己上訪所強加的一點底氣,他連自己都不相信了,他能贏嗎?他把希望寄予樹本身……西瓜芝麻,孰重熟輕,丟了西瓜,撿回芝麻,值得嗎?故事的悲劇正好造就了藝術的完美
這也正是賈平凹的沉穩和老練之處
以平淡的文字、平常的故事來打動讀者的心
用樸實無華的文字,以簡短的對話和人物心里貓寫,在不動聲色中敘事抒情,自然和諧地道出了小農意識里的那種純樸、固執和死心眼,盡情的抒寫了底層人們在疾苦的邊緣苦苦掙扎的現實
同時又毫無保留的批露了人情冷落的社會氛圍,最后,作者又把自己對美好未來的那種殷切期望不著痕跡的表露了出來
文章的最后,行署專員一直企圖著聽懂樹聲
這個樹聲又不同于前一樹聲,前一樹聲是楊二娃在自己底氣不足時給自己的安慰和對別人不為自己證明時產生的一種偏激的憤慨;而此樹聲卻是作者對美好未來的憧憬——中層領導干部行署專員在對該地區發展的探索
全文短短的幾千漢字,作者把自己對社會、人生的獨特體察、個人內心情緒(愛與恨),或偶爾感悟到的某些哲理都呈現出來
那份坦誠、不擺架子、不唱高調的性格,亦是他贏得讀者的方法之一
而且,賈平凹對美感的追求,于字里行間清晰易見
他不單只在乎自我領略,亦愿把這審美路徑向讀者介紹及實踐
“聲音”作為全文的主線,拴住了農民楊二娃,也拴住了行署專員惠世清,同時又把讀者的心牢牢拴住
能在平凡中見真章,非一個生活老手莫能
賈平凹正是這樣一個生活老手,他把自己的人生體驗傳給別人,與讀者共同感受
他不是直接說出自己對現實生活的評價,而是讓讀者自己去體驗,去感覺
讓書中的主人公自己走到讀者的心里,同時又把讀者緩緩的拉入到他書中的意境里
賈平凹早就為讀者鑿好了一個陷坑,等待著讀者往里跳
然而,賈平凹也是人,是人就有思想
賈平凹的作品大都以生活為背景,寫身邊所曾經發生的或正在發生的一些瑣事
《制造聲音》寫的也是生活瑣事
楊二娃顯然成了底層農民的典型代表,他具有農民那種憨實、自私、死心眼的性格,賈平凹的立場就是通過寫這些小人物性格來反映廣大群眾的生活
然而一個人不能代表所有,賈平凹他也忽視了一個現實:楊二娃是人,一個有思維能力的人
為一棵樹,他花財力人力在樹下蓋一座房子看樹,值得嗎?再后來老婆孩子死后他還為一棵樹苦苦上訪,為了什么?難道僅僅是為了出一口惡氣?農民意識里的那種私欲是可怕的,受到刺激后最容易走的是極端
他不可能在老婆孩子死后還上訪,而相反的,他砍掉或燒掉樹的可能性倒是更大
賈平凹在給楊二娃上禁錮的同時也給自己上了一道禁錮,他寫生活,也離開不寫自己的思想
就像楊二娃永遠都走不出樹的陰影一樣,賈平凹也走不出自己思想的陰影
走出思想的禁錮,不要刻意的追求完美的思想,或許只有這樣,《制造聲音》才更貼近現實生活
袁和魯的《爸爸,不孝的孩兒向您訴衷腸》是一篇崔人淚下的心血之作
作品選擇了最平凡而又最細微的事件,著重在這些細節中體驗到了那種對恩重如山的父親的思念
實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