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笑臉,甜甜的,美美的,當你淺笑時,有兩個深深的笑靨鑲嵌在口角旁,煞是場面
你的笑臉,透著一種和緩,透著一種純真,透著一種慈愛,透著一種堅忍,透著一種自大,透著一種簡單
你的淺笑,如花一律開放
回顧一笑,老是傾城;嫣然一笑,老是傾國
聲聲空靈佛,慢慢不知我,口口真實我,桃花笑彌陀,情分皆是心中物,怎從心外得,人性皆是現什物,怎樣暖心窩,似我這般眾生,執迷于尋你的路,如你那么塵世,將舊事化蔚然成風
隨它起升降落,撿破爛兒者的條記里一堆亂發,掉落一根烏云辨別你,生出一根鶴發枕月牙,月上陰晴圓缺都像是苦衷,襟懷著月中情陳訴一部分的心,當一種獨立被另一種獨立伴隨的功夫,咱們都不復獨立
那年的高等學校統一招生考試雙親本來蓄意他休會一年再去考的,但他維持
結果的功夫里他卯足了很多很多的力量去進修,由于他想變成一個犯得著她愛的人
其時的他不會領會那句話然而是她誠懇的歌頌,而他卻看做了一個許諾
然而這有什么聯系呢?比及功夫往日,銘川總會領會,這一場愛是他人生的一個試演,固然有些慘烈
愛一個人的時候,我們都習慣享受一個人對自己好,等待對方先主動,等待對方主動給自己獻殷勤,其實對方又何嘗不是這樣想的呢
有時候因為顧及太多,卻總是患得患失,苦了自己,也傷了對方
以為他愛你愛得少,以為他是個三心兩意的人
他在時沒能好好珍惜,他不在了又開始想念他的種種好
尋找因由的過程是艱難的
在生命的長河中,有時我們自以為抓住了歲月或曰時代的翅羽或者尾巴,但當滿懷希望地敞開手掌,卻總是空凈如洗,一無所獲
村支部書記老于是給我最大慰藉的一個人,有一天我到他們村去采寫一篇報道,他這樣告訴我,他見到過因由,不過已經弄丟了
我急切地問那是一件怎樣的東西,老于只有遺憾地:沒有什么樣的特殊,只是一塊干泥巴而已
我問:那是什么的樣子?那個小人兒又是男的女的?是甚妝束?他說沒有細看,因為是在搞工程,隨手就一下扔了
我知道,歷史上只要存在過的東西都有它的印跡,上千萬年前的恐龍都在穿越時間的間隔向我們走近,何況這種令古人成就過海誓山盟情感的物品?我打開字典,并無因由一詞,而民間的因由一詞至今卻使用廣泛,明白無誤的意思就是原因、理由、借口和依據
找因由,——尋找做事的借口或條件,是成立一件事情的根本
因由,說白了,就是原因、理由一詞的根本和原體
我從古書上尋找答案,古書上除了一些溫良蒼恭儉讓的禮教,一片空白;我在現實的文藝作品、電視傳媒上尋找答案,卻到處都是為了個人目的,尋找“因由”的男男女女,我看到一些幾乎是由化學物品粉砌的女孩子尋找到了某種“因由”,接近了一些腰纏萬貫的男人,道德敗壞的男人利用應酬的機會,以晚宴做“因由”,用酒灌醉了女人并占有了她們的肉體
我發現“因由”是一級臺階,古時的人們很難攀登,而現在的人則輕車熟路,信手可得
“因由”已經由一只我所不認識的泥巴,變為了一個了不起龐大而彌漫的物質,普天蓋地,無孔不入,無所不在
而那種窒囿炎黃人類情感命運的泥制的物品,已經非常遙遠且陌生起來
三文明和歷史,道德與高尚,總與火種有關
鎮區內有一座百年老窖,是專門燒制民間陶具的,少時,我隨購買陶具的父親親自來購置陶具,往日的熱烈與鼎沸早成為一片的傾圮和死寂
__這里無疑是古代方圓數百里燒制過因由的地方
站立在時代和時代的邊緣,我看到一群和炭火搏斗的渾身是灰的男人,他們是那些黑色陶具和紅色陶具的制造者
透過時代的濃霧,我清楚地看到一個四十多歲的男人認真地在木旋上用粗糙但靈巧的雙手制作著陶胎,春風里,一雙女人的金蓮小腳輕輕走了過來,她柔了聲音,省怕驚破什么:師傅,俺請一個因由,娃妮兒喜期要臨了哩
女人又來取走因由是七日以后的事情
這樣,這一件泥制的因由就與不多的幾件銅銀首飾一起鎖進了一個已為人婦的十七八歲女孩兒的梳妝匣里
在杜甫的“車轔轔,馬嘯嘯”與“爺娘妻子走相送”的詩句里,戎馬北征的男士們,便手攥著妻子的半塊因由淚眼望著父母妻兒的淚眼遠離了家鄉
于是,塞外衰草索白骨的枯手里緊握著半截因由,草堂哀婦的老殘青春里纏緊了半截因由
家鄉的鄰村有一塊御立的賢孝碑,是清乾隆時期政府表彰一守節宋姓女人的
宋氏虛十八歲嫁到張家,不期丈夫幾日病逝,沒有生育的她恪守婦道,終生未嫁
我利用與同事出發的機會給一對青年男女拍一幅照片,看到那塊“冰清玉潔”的石碑前燦爛的青春我還是不由神色恍惚
四鎮無雙休日,鄉鎮干部的星期天總是掛滿了妻子的鋤頭和鐮刀
我停下自行車,走進妻子足足有5000年歷史的黃土地里,妻子埋怨我弄臟了一身干凈的衣服,我干脆將上衣和鞋子脫掉,還原成一個原始正宗的農民
太陽休息時我與妻子也打算休息了
我說,有一種叫因由的泥陶,可以讓我們相依相守
妻子說:什么是因由?我說是夫妻相思想見的信物
妻子說,現在誰還見夫妻之間有什么信物?我說:這種名字叫做因由的東西一準還存在著,不過只存在于一些與歷史有關的或孤或寡的蒼老人之手
我說:它只存在于一些對愛情珍愛者的箱篋里
它們像清晨的星星一樣正在漸漸隕落
五我們對文章都要求一個完美的結尾,這篇文章不是我編的
今年春天,我通過縣城的朋友知道有一個鄉村老人還存有這樣的因由,但我去時,那個年已90歲的老人卻已作古
她的男人解放前到了臺灣,她就珍藏著半塊因由向東遙望了50余年
臨終時,她說,你們把我的匣子打開
然后她就將半截因由攥在了手里
如果以后有一個人拿因由來找我,兩塊合上了,就是我的那個人回來了,你們就要把我們合葬
她是瞪著眼睛怒視著子孫們這樣說的
一同陪訪的村長是這個老人的侄子,他看了我的失望,終于說:莫若將墳墓打開?我說:不,還要等那個手持半截因由的人回來
說到這里,我的心里忽然爍熱,心中說,我不是怕驚碎了老人的安寧,而是怕打碎老人的愛情,不,我不是怕打碎老人的愛情,而是怕蛋殼一樣打碎人類既將湮失的文明
一點都不知為什么,我被淚水打濕了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