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漸漸的理解了這詞的意境
第一句,“無言”活畫出詞人的愁苦,“獨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樓的身影,讓人感覺到作者內心隱喻了不知多少的孤寂與凄涼
“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此句描繪出了作者登樓后見到的景色,如那如鉤的殘月般,經歷了無數次的陰晴圓缺,見證了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今夜,當詞人獨自登上孤樓,又怎能不勾起人的離愁別恨呢?俯視庭院,“梧桐”葉兒已被無情的秋風掃蕩殆盡,只剩下光禿禿的樹干和幾片殘葉在秋風中瑟瑟縮縮,又怎能不“寂寞”?然而“寂寞”的又怎能只是這株“梧桐”?連“深秋”都被鎖在這深院之中了,然而“鎖”的又何止這“深秋”?落魄的人,孤寂的心,凄涼的秋,思鄉的情,亡國的恨,都表現在這一句詞里,讓人不免有些嗚咽
落入一個管理僵化、勞動價值評估顛倒、不尊重藝術的社會的確是一個不幸,但這樣的不幸很普遍,只要在大陸、在體制內(體制外的也好不到哪里)都可能遭遇到
活著是需要藝術的,活著也是有藝術的
這里的藝術便是方法
這里的藝術不是妥協,不是茍且,更不是麻木與隨同異化
我以為,活著的藝術是指一個人對自己與世界關系的掌控,也是對自己與世界關系的體驗的掌控
我知道,對于藝術,自由是第一元素,他現在的出走正是為了自由
時間來源于自由,無論時間是海綿狀的還是河流和海洋狀的,有了時間的自由才可能有身體與心靈的自由
但我覺得,他的出走未必能帶給他的想要的自由,生存的壓力會制造新的鋼筋的囚籠,藝術創作本身也是對自由的鯨吞蠶食,哪怕作品本身代表的是絕對的自由精神——這是存在本身的悖論
再則,作為有妻兒的他不能沒有牽掛,不能沒有責任,牽掛與責任也是自由的敵人
何教授是我的啟發教授,他教給了我人生徑直的l
程教授給咱們搭了一座橋,這座橋使我自小學入初級中學,妙齡步入青春,步入社會,有了這座橋,我有了自習的本領
冥冥無忌,暖茶一杯,消待書香潑墨攆,起碼云夢,還將是寧靜的,猶如天籟,比方昨天
猶如隔世,蕩扣人靈
穿梭闔眸,氤氳漁火通萬家,尋青一片葉,我道我心似水柔,信手古風字幾行,蹉跎茗苦,一室一凈嘗,沒有對也沒有錯,沒有是也沒有非,多言還剩重情真
午間,坐在透著幾絲涼意的古色古香的木頭竹凳上,看著門庭若市的過往人群,耳邊響起了《大概在冬季》
歌曲的樂律彷佛還在地面上傳遞著,在陽光里穿越著,在內心頭銘刻著,給人以溫暖和安慰
咱們本就像兩條長久也不會訂交的平行線,只能在邊遠的天涯安靜的相望、歌頌與感動,但在急遽其時那刻,咱們不復不過插肩而過、千里迢迢
此刻,咱們了解在冬季、心腹在冬季、相依在冬季、相偎在冬季,沒有人更能懂心中的那份不舍與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