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那以后,時不時的我就會想到這個問題
此時的這個孤獨的靈魂,就象大病初愈的人還在虛脫中,落葉的聲響都能觸動心靈微妙的鳴顫,靜養的靈魂被孤獨、空虛、煩悶、悵惘沖擊著,不甘寂寞的走了出來
有了對生死的達觀理解,自然就具備了走出殘廢陰影的精神支柱
接下來該是思考“怎樣活的問題了”
作者還是一如既往地鐘情于那座古園,還是喜歡到那里去尋找生命價值的哲學
我確信,這種尷尬的經歷是不可能再發生了
但我卻視此次尷尬為財富,因為它讓我懂得了要珍惜,要珍惜糧食,要珍惜今天擁有的美好生活
因為珍惜,更加激勵我要奮發有為,以此回報關愛我的親人和我生活、工作著的社會
缽缽雞——看菜名,沒有人懷疑這是一道好菜
其實,就是盛裝在缽缽里的雞肉,家鄉很有名的小吃
我的家鄉飲食文化不甚發達,鄉下嘛,不挨餓就不錯了,還奢談什么文化?品嘗過的東西可憐,記憶中有點印象的也就不多,名氣再大點,大得走出縣城的,更是鳳毛麟角
缽缽雞就很有名氣,凡到洪雅品嘗過此菜的朋友,就會留下如此印象
這是缽缽雞的幸運
也是家鄉的幸運——還好,一盤雞肉,終于沒有讓鄉下老家的美食文化成為空白
文化是一個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裝
裝進筐里的,不見得都是好東西
缽缽雞卻是好東西無疑,菜好,菜名也有講究
雞就是雞嘛,還缽缽
究竟是雞,還是缽缽?真有點畫蛇添足的嫌疑
所知道的小吃,取名似乎都犯有這樣的毛病
比如罐罐粉、竹筒飯
名字前冠個“罐罐”、“竹筒”,僅是區別烹制的器具特色而已,其實就是粉條和米飯
沒有想去取掉前面的“罐罐”、“竹筒”,我們關注的是美味,名字的毛病也就容忍了
想來,缽缽雞前面的“缽缽”也不是可有可無的綴飾,白宰雞、紅燒雞、青燉雞,也是,不然,混為一談,豈不索然無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