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有一群孩子尾隨在它后面了,有比我大的,也有比我小的
我們一伙穿著破爛的衣服和鞋子,嘴唇上掛著明晃晃的鼻涕,緊緊地跟在牛車的后面
等到那上面的土糞或者莊稼卸完要走上返程的時候,我們便爭著搶著爬上車去
我當時個子小,還有幾個和我一樣大小的,都爬不上去,趕車的爺爺便會笑呵呵的將我們一個個地抱上車去
然后在空中打一個響鞭,車便發軔了
這是我一生中最早坐的車了
車廂寬敞,車速緩慢,一顛一簸,輕輕搖晃,悠哉游哉,那種舒服和愜意我想我一輩子都不可能準確的描述出來
如果是拉莊稼,到了地頭我們便會一個個跳下車,將那一捆捆的莊稼捆子抱送到車跟前來
如果是運肥,我們便腳蹬手抓地卸車,趕車的爺爺總會笑著說:螞蟻能拉到泰山哩
每天,車能跑幾趟,我們就能跟幾趟
跟重車,然后坐空車
收工卸車,我們便回家吃飯
而我最喜在冬夜,一個人早早地收拾停當,開一盞臺燈,走進一段茶韻書香里
看那些與筆為伴的人,用文字怒放著靈魂的芳菲,而這一刻,即便相隔千年,卻也近在咫尺,甚至能感覺到彼此的呼吸
墨跡流香,風骨不倒
匆匆光陰,唯有文字里的情懷終不會被辜負
或者,把自己的隨感小悟寫下來,如水時光,唯有這樣傾訴,才更覺靈魂被安放,一顆心才行走得瀟灑自由
無論何種,柔和的燈光下,我們真正屬于我們自己,是自己的主角
魚說:你看不到我的眼淚
為求得百姓安寧,昭君出塞求和了
飄在水上的周莊,河道形成“井”字形,以橋帶街,橋橋相望,橋橋相連,可謂是中國的威尼斯,水是嫵媚的,而橋的魅力是穿透是亨通是力量
現代的技術在橋的身上盡顯風光,索橋吊橋斜拉橋如春筍暴出,而我卻依然喜歡坐船搖櫓穿過古色古香的石砌的橋洞、偏愛拐過一座座拱頂的橋堍每一拐總能發現另一種意境,進去是畫,出來又是畫,坐在王小妹的孫女的船上悠哉悠哉,眼睛飽食著古鎮建筑,雙耳充溢著吳歌小唱,這是不是風流?推雙橋、富安橋、貞豐橋、福洪橋從不同地點、側面連接著這一幅美妙的“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風情畫的每一起筆和落筆
環環未扣亦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