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Sunnyue
來源 | 互聯網品牌官
相信近期Manner咖啡事件大家或多或少有所耳聞。
別說,剛開始看到“Manner”,“Manner事件”時我還沒反應過來,Manner究竟是什么??
后來才了解了事情始末,也許大伙不少人已經知道了,這里就長話短說。
6月20日,Manner上海一家門店咖啡師女孩與顧客起沖突,并將咖啡粉迎面潑給客戶。
然而當天下午,又曝出一起因催單,咖啡師與顧客發生肢體沖突的事件。
一天連出兩起比較嚴重的事件,Manner真讓人有點蚌埠住了。
想不到再晚些時候,Manner又被曝出一個月前因催單,顧客與員工之間的沖突事件。
催單催單,催到員工和顧客都失去了Manner,Manner還能撐多久?
01、“這工作量簡直就離譜”在出事前很早就在網上看到一些Manner咖啡師抱怨工作強度大。
不同于行業內多數品牌用的都是全自動咖啡機,Manner使用的是半自動咖啡機。
手工工藝多一環,那自然更費事,要多花時間。
Manner設備方面也都是競品中最好最貴的,畢竟半自動咖啡機有了咖啡師的加持,能夠保證制作的精細度以及口感。
▲ 圖源:小紅書網友
在Manner的眾多小店里,針對日營業額的差異,門店采取了靈活的員工配置策略。
“日營業額未達到5000元的門店,通常只配備一名員工;而當日營業額超過6000元時,才會考慮增加至兩名員工。”
確實,早期Manner走的是平價精品咖啡的路線,這一點讓其與其它咖啡連鎖品牌區別開來。
門店多半小而精,員工數量自然高不了,但是以此成為“降本增效”的一個借口就有點說不過去了。
試想一下,一個咖啡店只有一個店員,還有誰能搭把手?
▲ 圖源:微博
Manner既要在價格上和瑞幸競爭,又要在品質上和獨立咖啡店對標,還在員工以及店鋪成本上不斷“揮刀”。
是不是有點既要又要還要了?
不過還真別說,對于消費降級的中產們要求要快,要好,還要便宜是不是完美呼應上了?
有網友想著說趁著假期去Manner兼職,結果搜了幾個帖子發現門店普遍只有一個咖啡師,忙得沒法吃飯去洗手間,這確實有點難評......
▲ 圖源:小紅書
據“有數DataVision”的數據對比,Manner以500單的日單量遙遙領先,但人工成本的支出比例卻是四個品牌中占比最低的,僅12.5%。
Manner作為一個手工咖啡店,竟然在人工成本的控制上做到了極致。
星巴克,瑞幸看了都得直呼“黑暗”。
不管怎么樣,Manner的口味在同等價位還是得到了不少消費者的認同。
這次集中爆出的咖啡師和顧客的沖突事件希望可以成為Manner改革的契機。
02、資本家的底氣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Manner借著獨特的“帶杯立減五元”的所謂環保優惠,給了精打細算的城市青年一個臺階下。
而多次與LV等奢侈品牌進行跨界合作,更讓Manner在品牌形象上獲得了提升。
這樣的里子面子都具備的Manner,無疑在消費降級的大環境下,牢牢地抓住了中產階層的消費心理。
▲ 圖源:小紅書網友
不過一些知道內情的網友會打趣說,“Manner最便宜的其實是咖啡師”、“用咖啡師獻祭顧客”。
把員工當耗材、工具,單純當成本,這樣的企業,走不遠,也不會受到尊重。
但是事實就是大環境如此,大部分公司降本增效的大刀都是先揮到員工頭上。
這兩天又見Manner新消息,參保員工1225人,而通過查詢Manner門店數量達到1295家。
可見,Manner的員工真成了牛馬。
所有的公司都在號稱“降本增效”,但是降的到底是什么本?
降得最多的還是勞動力成本,十個人的活,讓五個人干,同時這五個人的工資還能再降。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當人僅僅是簡化成了“勞動力”,管理和擴張是基于“去人性化”而展開的,那也不難想象員工將承受“非人”的高壓。
奇葩的公司規定也是一方面:顧客投訴會得到一杯免費咖啡;有三次投訴的店員會被開除。
要說顧客是上帝恐怕不完全對,好的顧客才是上帝。
伴隨著生意的興隆和訂單的激增,咖啡的品質保障成為了不容忽視的焦點。
▲ 圖源:網絡截圖
店內的人手卻顯得捉襟見肘,而Manner的消費者群體又以對品質的高要求而著稱。
其中不乏還有為了“薅羊毛”而發起投訴或者要求稀奇古怪的顧客。
在這樣的雙重壓力下,咖啡師們承受了巨大的工作壓力,矛盾到今天爆發是必然。
可以說,Manner的這些矛盾是長久時間堆積出來的。
當咖啡業開始卷向打工人,沒有一個人能逃掉,包括消費者,企業家
03、消費降級,要求沒降矛盾的根源之一,是消費降級的中產們消費降級了,但要求服務水平維持沒降級的標準。
Manner一杯高品質的咖啡才賣15,自帶杯還減5元,這種極致性價比本來就必須壓縮成本,減少購物體驗。
但消費降級的客人仍在要求服務水平,這就是根本矛盾。
如果自己買到特別便宜的東西,也真的不好意思對別人太挑剔,畢竟有句話常說,”都XXX了,還要啥自行車呢?”
從經營策略上看到了Manner咖啡基本面差異化優勢在縮小的問題,同時也窺見了降級消費之后人們還在希望得到高質量服務水平的自大心理。
不是花了錢的顧客就是上帝,服務員也并不低人一等。
矛盾爆發,簡單來說,雙方都有一股怨氣。
究竟是沒了初心呢?還是初心原本就是利益最大化,只不過現在暴露得一覽無遺?
資本擴張的過程中利益人太多了,創始人就算是想也沒法左右,背離初心也只能看著。
在擴張過程中沒有通過有效管理平衡利益和自己的初心,到現在只會被當成資本家人人喊打。
到頭來,創始人的初衷“不想要機械化,不想抹殺掉每一個咖啡師的個性”在這種高壓的環境下被現實擊得粉碎。
▲ 圖源:小紅書網友
創始人身家70多億,可能已經在到處享受生活,而底層的員工,高強度工作,還常常面臨著顧客的負面情緒。
一個只關注賺錢的企業,何曾想到關注一線員工?
只能說中國像胖東來的企業家,太少。
于東來談過關于服務,他說如果工資很低,工作時間有很長的話,就不要談服務。
市場、員工,顧客需求都在變化,想平穩的賺錢都是如履薄冰。
而資本家成功的將矛盾轉移到打工人和消費者之間,情緒失控、潑粉、肢體沖突背后,是一杯一壺壘起資本大樓的平凡咖啡師。
04Manner創立初期前三年,僅僅在上海開出了三家門店。
但是被“風投”盯上了之后,經過多輪融資,擴張速度飛快。
三四年時間,在去年十月已經達到了1000家門店,甚至還在沖擊。
都說“連鎖”和“精品”之間存在天然矛盾,資本太容易吞噬掉一個好的愿景好的品牌。
不知道現在Manner的味道和僅有三家門店時期相比,是更精品了還是更廉價了?
也許匆匆行路的打工人剛嘗過味道就已經忘記了。
以上就是“牛馬咖啡師”撐起的Manner,4億中產搶爆了的全部內容了,希望大家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