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親友圈主可免押進親友圈驗親友圈,滿意再補
李小龍用凡是的速率輕輕地走著
孩子向他的老師走去
孩子非常激動,因為他還從來沒有這樣零距離地貼近過他的老師
課堂上,老師雖然也曾經俯下身來給他講解,但因為那是在課堂上,就總有些例行公事的感覺
什么東西只要程式化了,它就不再具備拓展想象的空間,所以孩子們都不喜歡坐在教室里,不喜歡千篇一律的上課
不過現在是在老師的家里
書桌,書架,堆成墻一樣的書,臉盆,洗臉架,洗臉架上斜插的牙刷,一塊廢牙膏皮,凹凸不平的皮面,排成一排疊放著的干干凈凈的毛巾,干干凈凈的床單,被子,墻上的一副掛歷畫——所有這一切,都透著一種很實在的很溫馨的感覺,一種家的感覺
老師坐在一只小椅子上,她的前面是一個很大的木盆,里面放著一塊搓衣的木板和一大堆臟衣服
老師高挽著袖子,她的手上沾滿肥皂泡
老師并不怎么說話,要說也只說一半,留另一半給孩子們,而且這一半還總是疑問句,似乎在和孩子們商量,又似乎設的圈套,布了陷阱
老師因而顯得莫測高深,像一位先知
幾個孩子或蹲著,或站著,或者伏在墻上,靠在小板凳上,或者干脆就把自己的腿當了書桌
老師的屋子很簡陋,實在沒有更多的地方可以供孩子們舒舒服服地寫作業
這樣的場面是很感人的,我在農家干凈樸素的院壩里曾多次看到過這樣的情景:一位安靜的農婦端著一盆黃澄澄飽滿圓實的玉米坐在矮板凳上,她的周圍散點著幾只毛茸茸的雞子
以上描繪的正是我們多年以來一直沿用的一種教學手段——個別輔導
在“教學六認真”幾個過程中,“個別輔導”是唯一不用面向全體孩子的過程,它因此被孩子們戲稱為“開小灶”
其實這種表述也不是很準確,其它過程就都是“面向全體孩子”嗎?上課的時候我們眼里看到了所有學生嗎?據教育專家講,一間教室里最適宜的學生數應該不高于28人,而我們現在的課堂一般都在四五十人,六七十人七八十人的班在一些城市地區還很普遍
當然,誰讓我們中國人這么多呢?作出“不能高于28人”結論的教育專家其實是出生在低人口的歐美國家,而且他們的教舍、老師等等都有足夠的剩余
批改作業的時候我們就面對全體孩子了嗎?一迭作業本,我們首先去看那名字
看不到名字(比如隱名閱卷)的時候,我們就猜那筆跡
小華是優生,剔出來,先改
小華全對了,小華當然該是全對的
小華出錯了,小華?他怎么會出錯呢!馬虎?粗心?(在我們心里,首先想到的就是這樣一些詞語,與他的知識結構無關)
小明是差生,小明居然也全對了!小明怎么可能全對呢?他一定是抄襲!逮來訓訓! 把個別輔導喊成“開小灶”的,就是這些被我們稱做“差生”的孩子
“小灶”自然比“大灶”好吃,“小灶”的刀工更精細,材料更講究,調味更齊備,火候更到位,“小灶”做出的菜鮮亮并且充滿誘人的芳香
但是“小灶”可不是給這些“差生”們準備的,如果真要請“差生”吃,那也絕不會是“小灶”而是堅硬如鐵的冷鍋巴
這是“差生”們的認識,實際上也是我們的認識
準確地說,首先是我們的認識,然后才是“差生”們的認識
有人說過,在階級社會了,整個社會的思想其實就是統治階級的思想
這么說來,課堂就成階級統治了,難怪孩子們把我們稱作是“老板”!一直以來,我們都這樣做,我們也并不認為這樣做有什么不好,我們的老祖宗孔夫子似乎也曾表述過這樣的觀點
個別輔導作為把孩子鍛造成材的一道工序,在泥坯燒成后,對其中特別乖巧的進行額外的打飾,使其更加圓潤出彩,也是人之常情
不過許多時候事物常常會朝人主觀愿望的反方向發展,瓷器經了過多摩挲而變得脆薄,失手就碎,一些錯品卻因為它的孤絕而被人收藏,產生出乎意料的價值
一個自稱曾是我學生的人給我打來電話,他來電的內容經我歸納不外兩點:一是問候老師,感謝我對他的教育;二是他似乎在某個事業上很是成功,要向我匯報一下
這兩點又互為因果,正是因為我的嚴厲管教(據他說是我曾對他說了一句經他重復后顯得深情無比而就其實卻明顯粗魯而帶有發泄意味的話),他才有今天的成就;有了今天的成就,又才想起我曾經對他說過那樣的話(反過來說,如果沒有這成就,我的話勢必將向完全相反的意義上去理解)
我僵在電話機前,我有一種心痛的感覺,當一個人為了某種事耗盡嗶生心血,最后發現這件事情原來毫無意義的時候,他就會有這樣的感覺
如果僅僅心痛,那還只是喜劇,而不是黑色幽默
我們說個別輔導是“無須面向全體孩子”,這是它的一種注解,它還有另外的注解
就我所知,它似乎正越來越從邊緣化走向中心,取代了“上課”的作用
這對于不喜歡“上課”的學生來說,不知道是不是一件幸事
晚上,或者周末,孩子們就去老師家了
孩子們若不去,那他們所獲得的知識將是殘缺的,分裂的,甚至是錯誤的
這是所有參加過他們任課老師在自己家里組織輔導(它還有一個名稱叫“家教”)的孩子的共同經驗
當然,勞動是有價值的,時間是寶貴的,尤其是節假日的時間誰也無權耽誤,耽誤別人的時間無異于某才害命
從這個認識開始,老師窗前的燈光,再不是橘黃色充滿巨大包容性的溫暖,而變得異常清晰和準確,散發出慘白的光茫
作者:張生全
是的,我曉得你在這個季節里總是坐立不安
惆悵、彷徨、凄楚,以及你心神無主地不知道自己該織一件毛衣打發時光,還是將你濃郁的思念寫一首愛情詩寄給我------
姐夫教書的村小離家很遠,姐夫每天得頂著星子上路,有時踩寒霜,腳下卡卡響,有時履泥濘,一滑一筋斗
到校后,姐夫打開門,掃地,挑水,劈柴,生火,燒一大鍋熱水
不久,孩子們陸陸續續都來了
端一盆熱水擦擦臉,洗洗腳,把濕漉漉的鞋放在火塘邊,再穿上姐夫遞來的暖乎乎軟酥酥的棉布鞋
然后,姐夫敲敲掛在門柱上的那塊破鐵,當,當當,挺有節奏的幾下,孩子們就魚貫走進教室
25、一個人如果胸無大志,即使再有壯麗的舉動也稱不上是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