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樹是不那么輕而易舉地就可以被殺死的,它似乎知道我在思念著它
第二年開春的時候,侄女又告訴我,春天來了,一夜之間不知從哪里蓄積了那么多的能量,在棕樹被砍的位置處迅猛的挺出了一圈柔嫩的棕樹細芽,表明棕樹沒有完全死去,它正以另一種更加繁盛的生命形態在蓬勃發展
我的心被沖擊得狂跳起來! 我仿佛又見到風從棕樹的肩頭飄掠而過,流云在棕樹的頭頂盤旋飛舞
每分每秒都能感到綠色的血液在緩緩流動,展現著生命獨特的意韻;每秒每分都能聞到綠色的生命釋放出鮮活的氣息,帶來鮮嫩嫩的沖動;仿佛又感受到了那棕樹下的清涼
我說:“這樣真好!” 周圍的人都點頭
在我的世界里,永遠有一棵棕樹,一棵獨木也能成林的棕樹
明朝末年,將蓮峰山五臺灣夷齊廟遷于山外陽坡里,后毀于兵火
從此,蓮峰山與首陽山分開成為兩個地方,也成為兩個名字了
大約在清初,始將夷齊廟遷修到現在的首陽山(享堂溝),并更名為“清圣祠”
后人遂將伯夷、叔齊隱居采薇的西五臺單稱蓮峰山(又名馬鹿山、馬武山),將夷齊墓葬地享堂溝之山獨稱首陽山
最后,和大家分享一首著名的詩《我會采更多的雛菊》
這是一個詩人,最誠摯的生命感悟,最透徹的人生智慧
放下一本本哲學社會學的厚重書本,我希望有一種能引起新的視覺感受的物體,進入我的眼睛
身邊的世界是流動的,它是以一種安然的卻又不可阻擋的形式在進行著
我不想自己融入其中,為什么不能飄然于外呢
是的,我需要一種站立于外的欣賞
在我上高中以后,家里的自留地就收歸集體所有了
村里的土地重新劃分,不再是零散的小塊土地,而是集中分給一大塊,以便于機械化操作,節省人力
這樣母親便有了更多空閑的時間
可我感覺母親的精神卻大不如前,有自留地的時候,母親干勁兒十足,現在好像總是那么倦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