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以至將來都將變成一種優美,人生若只如初見,初見的美,念念不忘,初見的美寧靜情分,這種清芬之美連接跌蕩成一種醉人的塵事的清曲,在清曲里享用長久的芳香,直至長久、長久,是一種向往的迷惘,唯美了時間,更唯美了時間所帶來的自尊心、痛快和富裕
...【確定】
這把年紀了,寫詩仍寫得如此癡迷的,“老頑童”算是我所見到的第一個
的確,長年棲居于建甌一個邊遠鄉鎮的他,寫出來的詩四季常新,儼如應時的果子一般亮澤、鮮嫩,產量也高,總是一派豐收景象,讓人好不羨慕
意,意者曲之意義也
遠,一種悠然空玄的的意境
“求之弦中如不足,得之弦外則有馀也
”彈琴是要有所求,有所獲的
琴樂之所求,所獲卻不在琴中,而在琴外
琴中所求者諸如:圓、亮、渾、潤、堅者,乃求弦外之意的方式,而弦外之意乃是這些方式背后的心靈感受
中國琴家或身居山林以靜求和,在脫離塵世之中達到精神升華,或身居鬧市而不聞其喧,在喧囂俗氣中而心平不燥
琴樂之聲不是外在之聲,不是物理之聲,而是內心之聲
故而,中國的琴風不以追求高超的演奏技巧為標準,也不追求樂器自身的宏大音亮,而是追求一種由彈琴所激發的內心的滿足
技巧過難,需勞神與練指,不便曲意之表達
音量過大,只為他人所傾聽,又乃得不嘗失
不如簡化技巧,音量隨之,使自己彈的得心應手,在隨意自如之中達到自娛自得
晉時陶淵明性格放蕩不羈,超然脫俗
他不解音律,卻存素琴一張
這張琴無弦無徽,卻每當聚友喝酒之時總要撫弄
旁人看后甚為不解,而陶潛卻說:“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陶淵明撫弄無弦之琴,聆聽無聲之樂,所得到的感受亦是深刻的
魏晉風度是文人志士在一片哀傷中建立起來的超世脫俗之氣度,以在不得意之時達到得意忘言之理想
陶淵明不但在醉酒中以自怡,而且在無弦之琴、無聲之樂中以自曠,也使我們領略到了魏晉風度之超然飄逸之氣概
進入大四上期,我愛上了同班一個女生
在我準備去向那女生表明心跡的時候,許朝暉又突然跳進我的腦海里
我愛上了這.一個女生,可是那另一個女生,我曾經給了她一把葵花子的女生,現在正干什么呢?我說過,我還差她一個解釋,就是為什么要給她一把葵花子,然而,疑問還沒有真正答案的時候,我就愛上了別人
那天晚放學,我和幾個學生一同來到宏大小區一個巷子的平房中
走進去一看,高飛雪家的房是寄宿的廂房,屋里一樣像樣的東西都沒有,炕上疊著幾床被褥,地上立著幾個麻袋,麻袋里裝著生火的劈材,地上擺著老式飯桌,桌子上擺放著幾個盆很干凈,窗臺上的兩盆花青翠欲滴,顯示著生命的活力,給蕭瑟的房間增添了不一樣的情調
就這還是我讓小飛雪拿回來幫班級養的呢
我的心里有一種柔軟的東西在蠕動,差點掉出眼淚來
“高飛雪每天在哪寫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