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菜地里,一朵白花叢中,一個長辮子,麻花尾尾,就扎一朵花,一悠一悠的
挑挑這兒,挑挑那兒,手提的竹籃里,勻勻的,個兒不差上下的辣椒,紅的,綠的,還有黃綠間而有之的黃瓜,遠一點呀,哎呀,一個小伙子欲瞄似防范,欲防范又似瞄啊瞄的
“蘭花——”“哎——”不用猜,那是母女的一喊一應,有律有韻
那小伙子溜了,就在那句話之后……
我在學校積極栽種蘭桉樹外,回到家里還在父母的贊揚聲中栽種一棵又一棵的果樹
這些果樹有杏樹、李樹、桃樹和山楂樹等等,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枇杷樹
我家是獨戶,在村莊之上,海拔高,氣候冷涼
我的一個來自山下河谷的同學有一次給我帶枇杷果吃
吃完橙色果肉之后,我便將黑色果核帶回家,在院外的一個小菊花園里埋下,然后就是每天的早晚澆水
一個月后,奇跡發生了,只見兩個枇杷樹苗冒出了黑土,傻呼呼地探視大地上的世界
于是我把兩棵枇杷樹苗當作兄弟般對待,直至我到遠方的都市求學并相繼謀生異地才停止了澆水
其實這時兩棵枇杷樹已長到一人高,即便不澆水也能蓬勃地生長了
倒是另一方面我和家人都忽略了給兩棵枝繁葉茂的枇杷樹加保護架,結果在1983年的一場大雪災中有一棵被風雪摧壓而死
剩下的一棵雖然傷痕累累,但在父親的傾心呵護下,很快又恢復了元氣,并在第二年結出了甜美的果子
記得父親寫信把這一憂一喜的消息告訴遠在都市求學的我時,我竟流出了眼淚
那眼淚中既有痛心的成份又有喜悅的成份
她喝了點飲料連接道:這是我剛進病院試驗時碰到的
其時挺手足無措的,然而此刻仍舊風氣了
/> 在祖國滇西南邊陲的鄉村,臨近春節以及春節之后直至元宵時節,目之所及,盡顯年氣十足
城里人還當是節而鄉村卻不太注重的元旦過后,鄉村就開始陸陸續續地為迎接臨近的春節而忙活了
這個時節,鄉村的每個家庭成員,除了在單位謀職的以外,出外打工的也相繼趕回來了,在外攻讀的正值寒假也回歸家中
準備乘農閑時節出外打工賺點零花的也安心呆在家里,因為在他們心中,賺到多少錢均不如和家人一起過個團圓年重要
正值農閑時節,地里的農活還無須操心,村民們大多就呆在家中,男人們開始用包谷或高粱或苦蕎烤點純正的糧食酒,準備在過年期間一醉方休;女人們開始漿洗被褥和縫補衣服,或開始置備好過年的食物,因為在她們的直覺里,過年就要穿好、吃好,什么都要圖個好;老人們也不閑著,要么掃掃地,或者帶帶孩子,做他們力所能及的事;小孩子們開始找出早已藏好的陀螺,準備妥打陀螺的相關用具,因為過年和同伴賽陀螺可是他們最大的樂事啊,他們盤算著過年要在賽場一顯身手
老老小小都為過年忙碌的鄉村,因為年氣的籠罩顯得更加熱鬧了
這也是鄉村殺年豬迎新年的時節,白刀子進,紅刀子出,隨著此起彼伏的豬的慘叫從有聲變無聲,廄養了一年的肥豬就壽終正寢了
鄉村每年家家戶戶都要殺年豬,春節一過,就要把預備作年豬的豬單獨圈養起來,這在農村叫“隔槽喂豬”
臨近春節的時候,喂養了一年的年豬被養得肥肥胖胖
村民們懷著迎新春的美好心情,把親朋好友邀請到家中,男人們用自釀的包谷酒招待親友,女人們使出看家本領,把年豬肉做成小炒、紅肉、生肉、粉蒸等,讓圍坐桌前的老老小小吃得有滋有味
一般從春節前兩個月左右開始,直到春節前幾天,村民們都會從這家到那家,為殺年豬和吃年豬飯而忙活
在村民們看來,殺年豬和吃年豬飯那是過春節的前奏,意義大著吶,可不是簡簡單單地殺一個豬和吃一頓飯
年三十的前幾天,走進鄉村,你就會聽到家家戶戶傳出聲聲“咚咚”地沉悶的響聲,會感覺到有股股糯米的清香和麥芽糖的香味直鉆鼻孔,這是村民們在忙著舂糍粑和熬麥芽糖呢
舂糍粑和熬麥芽糖是村民們過年前時興的事
村民們把糯米蒸熟后在石臼或木臼里搗成米泥,然后用雙手把米泥捏成圓盤,手巧一些的還會把搗好的米泥捏成小鳥、小豬、小狗或者各種形狀的花,這就是糍粑的成型過程
他們會用自己做的糍粑去后家拜年,或者給親友們送幾塊嘗鮮,當然,更多的是留待過年的時候,把糍粑放在紅紅的薪炭里烤熟,讓一家老小慢慢享用;做糍粑只是一朝一夕的事,制麥芽糖耗時就比較長了
要先把麥子放進盆或其它容器中裝好并浸滿水,直至麥子長出長長的根須和麥芽,至此,就少不了一周的工夫
然后,將其撕碎曬干,和著包谷或者高粱一起以旺火在水中猛煮,再濾出汁熬煮至黏糊狀,打出方可
盡管做麥芽糖耗時長、工序多,但村民們仍樂而為之
因為,他們已經沉浸在春節的歡氣氛中了
年三十這天,鄉村的家家戶戶忙里忙外,均忙得不亦樂乎
首先是要打掃屋宅,不僅要清掃地上的塵土,還要清掃樓板和屋檐上的污垢或者蛛網,要把整個家打掃得一塵不染
只有這樣,一家老小才會心安理得地去做別的事
這一方面是因為次日就是新年的第一天也就是大年初一了,在鄉村,大年初一是忌諱掃地的
村民們常常在大年初一的早上去山上擔點柴,哪怕一根也好,因為“柴”和“財”諧音,去挑柴即是去挑財
如果在大年初一掃地了,村民們認為就會將“財”掃丟了;另一方面是年三十是老年的最末一天,馬上要辭舊迎新了,所以要認認真真地清掃屋宅,以迎接新一年的到來
收拾好屋宅了,還有很多重要的工作呢
“千門萬戶幢幢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王安石的詩句再現了村民們的忙碌
村民們就認真地把舊的春聯取下來,把新的春聯張貼上去;然后虔誠地貼上門神,讓神荼郁壘看護好房門,以求平安幸福
做完這些,就忙著張羅吃的了
年三十的吃尤其是晚上在鄉村非常隆重,說隆重,這一方面是要吃得好,再一方面是要完成很多傳統的禮儀作業
年三十晚上的吃講究的是不到外面去吃飯,一家人不論老小和男女,都要一起吃團圓飯,也叫年夜飯
吃的種類豐富,有葷有素,讓你應接不暇
吃之前有很多儀式要做,要祭祀,要祭先祖,要祭天地,要祭灶臺等等
做完這些后,一家人就圍桌而坐,圖的就是熱熱鬧鬧,圖的就是和和美美,圖的就是團團圓圓…… 年三十晚上的夜幕還未降臨,鞭炮就響開了,禮花就亮徹了
村民們不會早早入睡,即便天一黑就睡去的人在年三十晚上都會睡意全無
因為天增歲月人增壽,一年過去,人就平添了一歲啊
所以,村民們要沿襲傳統而進行“守歲”
現在的鄉村“守歲”,無須去看露天電影了
現代化的各種設備已經把鄉村的屋宅里里外外武裝個夠了,一家人就坐在沙發上,目不轉睛地看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享受動人的歌聲,品讀曼妙的舞姿,聆聽捧腹的小品和相聲,或鼓掌,或評論,或大笑,任心情放飛,讓思緒漫游,今夜的鄉村無人入睡…… 初一至元宵,走進鄉村,但聞不絕的是鞭炮聲、歡笑聲,隨處可見的是動力十足的龍獅表演、熱火朝天的陀螺和丟包比賽、眩人耳目的蕩秋千……年氣,無聲無息卻將鄉村籠罩得掩掩實實、真真切切
年氣縈繞的鄉村,老樂少樂樂滿鄉村樂滿人間處處滿樂,朝慶晚慶慶賀春節慶賀新年村村賀慶;年氣縈繞的鄉村,忙碌中不乏喜慶,熱鬧里盡顯和諧,到處呈現出鄉村特有的祥和圖景
那天,不期而遇誰人留心我的你
鄰近出遠門,你把相機交給我時,還塞給我兩塊充溢電的干電池,捉弄地說,自拍費電
站在街口,握著帶有你體溫的干電池,我又一次被快樂沖動
望著你蜜意的雙眸,我遽然領會:最佳的快樂,是你給的在意,最美的時間,是有你的伴隨,最佳的伴隨,是你的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