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鎮上出發,還有一條路可以通到山外,那就是這個小鎮里唯一的一條柏油路
許多的車輛在這條路上來回穿梭著
路的起點是我們學校所在的場鎮,終點是一座城市
城市是什么樣子,我在電視中看過,但卻沒有親身的感受,它對我來說是清晰又混亂的
不過有了這想象,我的出逃似乎就有一些目的性了
對,我是要去城市,去城市!這再一次讓我心里好受些
要去城市,也只有這條柏油路了
可是,我能到這路上去走嗎?路上人那么多,他們認出我,知道我要出逃怎么辦?我會不會從此聲名狼藉,自絕于同學,自絕于家長和老師?原先我到學校去讀書,我必須走在別人給我規定的路上;現在我出逃,別人規定的路是不能走的了
看來,“出逃”和“上學”確實是兩個完全相反的概念
我決定貼著公路旁邊的山野走,這樣既可以不被發現又不會迷失方向
公路是如此平順,可是我走的地方卻是這樣艱難,翻高山,下懸崖,越河流,穿林子,沒走多一會兒,我就累得再也爬不動了
不行,我不能這樣走,我離學校已經很長一段路程了,現在即便到公路上,也是沒有人知道我的了吧?
由于小虹的加盟,語文教研室顯得多了一份活潑
教高三的高老師似乎整個變了一個人,一改往日陰郁寡歡的沉悶,總有一股說不出來的快樂感
特別是小虹沒課,高老師也沒課時,教研室里更是笑聲不斷
兀立石臺上的小學,本就有些高邁巍然
在那時的我們眼里,更無端地顯著些隆盛、矜持
從街面上去,還得爬一架長長的石梯
總共69級
上學頭天,父親就告訴了我
許多年后都還記得──那天陰雨綿綿,從我們家到鄉場上的幾里泥路,黃湯糊糊的
父親一直將我背到了石梯前
父親那時年青,有力氣
時令雖是初秋,卻到底,還是有些汗濕氣喘了
走出祖先堂,往右過幾許廊檐,有河如玉帶,
河名渭溪河,迂回曲折,穿屋而過
我驚嘆張谷英村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水為村之魂,大屋人企望的是這條玉帶水給村人帶來靈氣
河畔有井,雖近在咫尺,卻互不干涉,河水漲,井水亦漲
河水濁,井水卻清澈如鏡
玉水村中過,麻石搭為橋
河中多橋,百步三橋便是一景
石橋、青石板路、廊檐,交相銜接,相映成趣,使大屋有了江南水鄉的秀麗姿色
“人行十里過觀四坳,水流百步過三橋”的詩句便是生動的寫照
農村,是雞犬相聞,炊煙相望的一首詩;是山川相依,綠樹相擁的一幅畫;是古今貫串,表里貫串的一段故事
那些是,又都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