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建設新模式


導讀
隨著新能源行業的發展越來越普及,以及新能源行業各平臺的入駐,充電設施建設是支撐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之一。
針對普遍存在的充電難、建樁難等問題,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國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泰興市供電分公司六級職員張強建議通過加強頂層設計,引導改變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建設模式。
圖片來源網絡
新能源汽車發展初期,為就近滿足離散分布的充電需求,主要采取“居民小區慢充為主+公共快充為輔”的充電設施建設模式。張強結合工作實踐和調研發現,居民小區慢充為主的充電模式方便用戶,但建設成本較高。從環保角度看,這些充電設施多在夜間時段使用,與用電負荷高峰時段疊加,對電力保供形成了壓力,且晚間電力來源主體為化石能源,風、光等新能源“出力”不足,不利于“雙碳”目標實現。
另一方面,當前公共快充雖然保持良好發展態勢,但仍處于輔助地位。表面看,是因為公共充電設施布局亟待優化、配套電網供電保障能力亟需提升,背后深層原因則是公共快充充電設施技術和標準化問題亟待解決。現行充電模式的困境,將隨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增大而放大,必須及早謀劃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