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盲選擇盲雅俗,一齊上去那花廊里清閑
44、從來不敢優柔寡斷,會要了自己的命
65、如果可以請不要念念不忘,傷口好了,就要舍得離開
到了秦漢時期,酒的釀造把釀化與發酵結合起來,使酒的質量有了較大的提高,這就是后來廣泛應用,至今仍被沿用的以制曲技術為主的“復式發酵發”,釀造技術的逐步提高,使釀酒走上了科學的途徑,并因此產生了大量名酒
從時間上來看,最早出現的酒屬于濁酒,其特點是制造時間短,曲少米多,成酒稠濁,其味稍甜,略帶酒味,從嚴格意義上講,它只能算是一種甜飲料,如醴、醪等,與現在生產的稠酒、醪糟差不多
后來又出現了清酒,清酒的釀造時間長,度數高,滋味醇厚,酒液清澈
屬于這類酒的有酎、醇等,是白酒的原型
為了提高酒的濃度,到唐宋時期,還出現了“燒酒”,也就是利用酒精與水的沸點不同而制造出的蒸餾酒
蒸餾酒的出現,是釀酒技術史上一個劃時代的進步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關于葡萄酒條目中記載:“燒者取葡萄數十斤同大曲釀酢,取入甑蒸之,以器承滴露,紅色可愛,古者西域造之,唐時破高昌始得其法
”《太平御覽》中也提到唐太宗破高昌國后,不但把馬乳葡萄種植在御苑里,不親自過問馬乳葡萄造酒之事,并用釀成的酒大賜群臣
這說明葡萄酒的生產在我國同樣有著悠久的歷史
縱觀歷朝歷代,均是以嗜酒而亡,以戒酒而興,可見“酒之為害久矣”
然而東漢孔融卻另有看法,他說:“酒之德,久矣
古先哲王炎帝禮宗和神,定人以濟萬國,非酒莫以也
堯不干鐘,無以建太平;孔非百觚,無以堪上圣;高祖非醉斬白蛇,,無以暢其靈;景帝非醉幸唐姬,無以開中興……故酈生以高陽酒徒菩功于漢;由是觀之,灑何負于政哉!”可見.酒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和特定的環境下是有一定的正面作用的
我們甘肅的灑泉,相傳就是霍去病犒賞三軍,將酒倒人泉中與士兵共飲而得名
而千占名篇《水滸傳》中的“大塊吃肉,大碗喝酒”成了梁山好漢就能夠聚集山林,與朝廷抗衡的上要動因和最高理想
當然,酒也推動著文化的發展,在我們平常所說的酒文化中,我們不難發現與文化之間的不解之緣
三國時曹操一句“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定出了多少文人從政的遠大抱負;而李白”斗酒詩百篇”又道出了詩人何等的情懷,乃至于他在《將進酒》中竟然提出“五花馬、干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真是酣暢淋漓
杜甫也是寫酒的高手,他的“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與“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將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展示的一覽無余
杜牧的《清明》至今為人們傳頌,其中“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已經成了廣告詞
而紹興的女兒酒也被寫成了歌,譜成了曲,流行—時
《貴妃醉酒》的題目不僅寫成戲、做成曲、繪成圖,而且派生出許多文學作品來,《紅樓夢》是更是酒文章不斷,劉姥姥、史湘云、寶黛釵幾乎全都有酒為名,可見酒文化之深
與此同時,還產生了酒俗
據傳商代就有酒官,就有酒令,如今猜拳行令已是“大街小巷相聞”,結婚的、送葬的、開業的、告別的、迎新的、洽談業務的、甚至是搬了新房的、發了獎金的、領了稿酬的,都要拿酒侍候,也許這正應了中國人“無酒不成席”的老話
把河西小城稱為西城,那完全是通海人的古老的習慣
通海人說西城的時候,覺得它并不遙遠,就在夕陽西斜的地方,與通??h城僅咫尺之隔,不然老通海稱呼起這座原河西縣城時就不會那樣親切
河西縣早已成為歷史,只留下一個縣城大概的模樣,據更老的通海人回憶,通海城方,河西城圓
現在看河西小城,仍是一處精巧別致的彈丸之地